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河北省教学团队、校山海教学团队】智能传感教学团队

发布时间:2020-09-15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   编辑:王苏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全国第三十六个教师节之际,云顶集团:现推出“山海名师”“山海教学团队”“教师标兵”“师德标兵”等系列人物事迹展。以求带动大家,在伟大的新时代,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云顶集团:智能传感教学团队在亢俊健教授的带领下,依托河北省光电信息与地球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智能传感物联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紧跟前沿技术,推动科研创新,以科研反哺教学,着力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果丰硕。经过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锤炼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团队教学与教改成果显著

自2015年以来,智能传感教学团队一直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物质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团队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和教研项目,通过把众多的科研成果以各种渠道和方式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为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科研、教研活动,定期召开团队汇报会议、交流探讨科研教研前沿动态,团队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团队积极进行教科产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团队成员主要承担电子电路、传感器、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等课程,承担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二级学院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完成省级以上教改项目6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多篇。

教学团队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将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引入教学并写进教材,近年来公开出版教材6部,其中“十三五”规划精品教材1部,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教材1部。

智能传感教学团队将学科交叉、社会服务理念渗入教学过程,将传感器数据采集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有效结合,形成有特色,有深度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团队科研成果服务于行业、地方经济建设

团队成员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跟踪领域动态前沿,开展科学研究。依托河北省光电信息与地球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智能传感物联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近5年团队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课题经费253万。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重点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团队成果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贡献奖,获河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一项。

团队在做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为行业、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与创客天下(唐山)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展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征迁前全息数据资料留存与证据固化项目,利用无人机载雷达和倾斜摄影集成系统实现高精度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及高清倾斜摄影数据采集,利用车载移动倾斜摄影系统和车载激光雷达及地面带POS的全幅数码相机获取街道及巷子两侧精准的影像及三维数据。

团队在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稳步推进。校长王凤鸣教授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地方特色,提出了把石家庄打造成“感谷”的号召,“智能传感教学团队”响应号召,结合教学科研实际,将智能传感应用到地下工程环境监测、医疗器械研发中,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技术有效落地,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辅助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团队充分发挥专业学科特色

智能传感教学团队依托1项国家级首批新工科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教育部),2项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为依据,探索实践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背景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河北省教育厅),1项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Arduino开源平台的创客空间”(河北省教育厅),7项河北地质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015-2019年)、23项河北地质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河北地质大学)等项目开展“以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为抓手,赋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的研究

智能传感教学团队出版教材4部(含专著1部),其中《物联网工程技术》被评为普通高等院校“十三五”规划精品教材,发表教学改革论文8篇。教学改革过程中参与教师920人次,学生10200人次。参与学生覆盖率达100%。

2015-2019年教师获国家级奖项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获省奖项1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获团队奖1项;学生获国家级大创项目7项,省级大创项目15项,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及省级奖8项。专业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励10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省级奖项1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智能传感教学团队参加国际城小学、石门小学、金马小学、地大迎新、科协活动、迎接评估等志愿、科普活动20项。

智能传感教学团队以河北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教学改革对象,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标准和目标,完成了以下研究(探索)目标:(1)工程人才培养过程有据可依:培养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原则对现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2)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有靶可击:坚持以产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市场需求和反馈成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动态的培养目标;(3)工程人才培养推广有道可循:通过人才培养过程和目标的标准化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验证,推广模式逐步标准化。

团队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改革,社会认可度广泛提高

2015年以来,智能传感教学团队以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为教改对象,实施了“以工程教育认证与新工科建设为抓手,赋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项目,期间获得1项国家级(教育部)首批新工科项目、2项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7项河北地质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3项河北地质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支持和资助。目前已完成23项实验室开放项目、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已提交结题申请,结题过程中;其他项目均按原计划进行实施。

鼓励学生积级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2015年以来,实验室开放项目参与的教师与学生人次达10940人次。参与学生覆盖率达100%。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竞赛,获国家级大创项目7项,省级大创项目15 项,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及省级奖8项。专业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励10项、获省级奖项14项。近五年学生一次就业率85%以上,高于学校其他专业。

带领教师通过对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学习调研和实施项目建设,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完成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方案的修订,提高了教学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参加各业专业技术竞赛,取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教师获国家级奖项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获省奖项1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获团队奖1项;出版教材4部,其中《物联网工程技术》被评为普通高等院校“十三五”规划精品教材。

通过项目实施,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提高了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家长满意,社会好评。

团队注重青年骨干教师培养

团队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从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进行。学校层面重点做好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学院层面借助于博士训练营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并重视青年教师学术交流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重视并搞好岗前培训工作,培养教学基本功。对于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在他们正式走上讲台之前,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规章制度等方面对其进行培训,聘请学校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通过现身说法,传授教学技艺,分享教学经验,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借助博士教学训练营,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博士教学训练营聘请校级教学名师担任指导教师,对新入职教师进行手把手、传帮带的教学技能提升培训。通过观摩国家级微课比赛一等奖视频课程,现场观摩教学名师授课,邀请河北师范大学的李秋石教授进行主题式教学培训活动、邀请数理学院李文汉副教授讲授如何做好板书设计、邀请李晰和胡吉朝老师对博士教师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的培训等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技能培养。三是微课程展示,精准提升教学技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在博士教学训练营的指导下,每个学期完成2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20分钟的授课展示,5分钟的说课。这个过程需要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指导,并邀请教学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全程录像。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结合专家建议,揣摩、内化并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艺。四是重视青年教师的学术交流。团队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一件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制定计划和阶段性目标,挖掘青年教师的内在潜力,鼓励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为青年教师创造外出学习、访问及交流的机会,并组织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交流,通过项目合作研发,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将科研反哺教学,有效提升教学的宽度和深度。

疫情期间,团队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探索线上教学新模式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河北地质大学采用线上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智能传感教学团队组织开展了学术报告活动,赵占民老师进行了“机器人及其传感技术”的学术汇报,讲解了机器人前沿技术,将智能传感相关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邹芳老师开展了“光纤传感器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石油化工等行业中的应用”学术报告,使学生更能生动形象理解课堂中云顶集团光纤传感的相关原理知识,起到了科研带动教学的目的;刘明老师为学生带来了“地球物理方法及应用概述”的学术汇报,将科研相关成果融入到教学当中;李思勉老师开展了“激光技术”的报告,通过激光原理、激光应用,和激光技术未来发展三个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激光技术的理解;郑一博老师开展了“浅谈光基科技”的学术报告,形象生动讲述了光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朱占龙老师进行了“图像分割”学术报告,讲解了教学过程中智能图像处理的相关学术前沿工作;王晗老师开展了“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原理与应用介绍”,将学生课堂中遇到的智能传感相关知识结合实际应用,使学生对智能传感有更深刻的认识;马磊磊老师开展了“锂离子电池的前世金生”报告,讲述了新能源的历史以及智能传感与新能源结合点的前沿科研。智能传感教学团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术报告,使学生能够将科研思维和方法融入课堂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高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智能传感教学团队坚持共同推进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重点发展学生应用能力与研究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