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访 > 正文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李英杰:瞄准学科前沿,践行科教融合,培养一流人才,推动科研创新

发布时间:2021-09-14   来源:   作者:   编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而广大老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在全国第三十七个教师节之际,云顶集团:现推出“教师标兵”、“师德标兵”“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第三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特等奖获得者”系列人物事迹展。展现部分教职工的事迹,以求带动大家,在伟大的新时代,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人物介绍:

李英杰,博士,教授,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地质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负责人,现任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从事岩浆作用与地球深部过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区调项目和3项河北省科技厅项目等。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EPSL 等SCI期刊论文10余篇。2019年被遴选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图幅地质填图科学家,为我国唯一女性入选者。2019年获得第一届李廷栋青年科技创新奖。2017年、2020年两次被评为河北省模范教师。2021获评河北省“最受关注的科技创新人物”,河北地质大学首届“山海学者”称号。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地球,地质学是实践性和探索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作为一名女性,10多年来李英杰坚持野外一线地质教学和科研工作,她用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实际行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引领青年教师和学生们成长成才。

李英杰始终抱有一颗对地质教育事业的炽热之心,她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野外一线工作,带领学生们出色地完成多项地质科研项目,她以忘我的精神,将青春和热情投入到地质教育行业里,感染和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年轻人,得到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赞誉、同事的好评、领导的肯定。她先后获得河北地质大学教师标兵、河北地质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北省模范教师、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图幅地质填图科学家、第一届李廷栋青年科技创新奖等称号。

她带领学生们跑野外、不畏艰难探索新发现的的身影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深刻地留在了学生们的心灵里,在学生们的心灵里种下了锲而不舍和追求科学真理的种子,赢得了远比各种荣誉更珍贵的口碑。

培养优秀地质人才,长期从事野外一线地质教学和科研工作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要想培养优秀地质人才,离不开野外实践。基于这个初衷,2010年,李英杰含着泪水离开了刚刚一周岁的两个双胞胎儿子,带领学生奔赴内蒙古西乌旗野外,开始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这一开始,竟然再没有停下来。10多年来,她先后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曾先后到巴基斯坦、内蒙、河北、山西、广西、贵州等地开展地质勘查工作;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出色完成了一项项科研成果。2018年7月,团队的野外新发现被中国地质调查局选为中国华北区地质调查典型成果,她应邀参加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锡林浩特召开的“兴蒙造山带关键地质问题研讨暨二连–东乌旗项目成果交流野外现场会”,作了会议主题报告,并带领全国区调专家约100余人对他们的新发现进行了野外观摩、学习和推广。

李英杰团队师生野外合影

   

中国地调局六大中心、地科院、中国地质大学领导专家参观迪彦庙蛇绿岩


努力推进“科教融合在地学中的应用

李英杰承担的科研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实践和全面成长的平台。她每年都要吸收20-30名左右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项目。每次出发前,她都要做精心的准备,无论室内还是野外讲课,她都力求讲解和实践结合,和当前的科研项目结合,和所学的理论课结合,使讲解更加系统和生动化,激发了学生们对地质的热情。她带领学生出野外时都要带上投影仪,白天,这位女老师带领一大群身着迷彩服的大孩子们跋山涉水,开展野外地质路线调查,采集岩石标本;晚上,她也不觉得疲惫,认真总结野外的认识和存在的问题,打开投影仪,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去分享新的地质发现,去纠正学生们容易犯的错误,指导第二天的工作思路。

每次两三个月的野外实习下来,学生们都会反映收获很大,把课本知识进行了系统实践。有的学生感叹说:“如果把教室搬到野外来上多好。”每当学生感慨收获很大时,就是她无比幸福的时刻。地质学是一门探索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提升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李英杰身体力行,每一次出野外,她要选择爬最高的山,挑战最复杂的地质路线,走最长的山路,男生们对这位女老师的评价是“李老师上山很厉害”!身为一名地质工作者,一名大学教师,她用自己的脚步和精神引领年轻人前行。

在李英杰的影响下,跟随她出野外的学生也十分敬业和勤奋好学。有一位男生在野外登山的时候伤到了脚趾,因为担心老师知道了不允许他上山,就悄悄包扎了伤口,接着走完了考察路线,还背回了大量的珍贵的地质标本。连续几年,她的科研团队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吃苦耐劳和努力拼搏的作风,部分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获得“钻孔编录”一等奖、“野外地质技能竞赛”一等奖等,或者科研院所、地质队,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很快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因其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先后被评为河北地质大学优秀教师、2014-201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河北地质大学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河北地质大学教师标兵、河北省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瞄准学科前沿,取得一系列具有重大地质意义的原创性成果

在肩负繁重的教学工作和项目野外工作情况下,带领团队始终本着求真务实、严谨踏实、勇于挑战地学前沿课题的宗旨开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原创性成果,尤其是首次发现和填绘出了迪彦庙蛇绿岩带和前弧玄武岩组合,查明了迪彦庙一带古亚洲洋洋内初始俯冲的岩石组合和层序特征,初步建立了其年代格架,揭示了洋内初始俯冲作用与岩浆源区的内在联系,首次提出古亚洲洋东段初始俯冲模型,明确中亚造山带东段早石炭世发生了洋内初始俯冲作用,填补了中亚造山带东段前弧玄武岩系野外识别空白,对中亚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和国际板块初始俯冲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同志创造性地从蛇绿岩的完整层序和岩石组合的角度对中亚造山带东段蛇绿岩进行系统的野外识别、发现、追索和室内研究,突破了长期以来对蛇绿岩认识和研究中“蛇绿岩残缺不全,发育不完整”的误区,实现了在中亚造山带东段不断揭露出蛇绿岩完整层序与齐全岩石组合的突破。并详细识别和研究蛇绿岩中的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和形成时代,为蛇绿岩俯冲过程岩浆作用提供了较精确的年代学限定。该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的国内外地调、科研等单位,促进了我国大洋板块地层学研究,为古造山带洋内初始俯冲研究提供了范例。2020年《中国科学报》等国内重要报刊报道迪彦庙蛇绿岩带和前弧玄武岩组合的发现,产生了较大影响。因其事迹感人突出,2016年被《中国科学报》人物周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