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访 > 正文

【2022年度校级师德标兵】李杰:攀登险峰、点石成金,为国寻矿结硕果

发布时间:2022-09-12   来源:   作者:   编辑:

 

image.png

【人物简介】李杰,男,1982年5月生,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博士后),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主要从事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成矿机制及成矿规律研究、金矿地质勘查等,在矿床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深部找矿等方面有特长。是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会员、河北省地质学会地质矿产专业委员会委员、武警黄金部队技术帮带专家、中国大洋54航次优秀科考队员、黄金科学技术青年学术论坛组委会委员、第三届李廷栋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Minerals、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Solid Earth Sciences、Geochemistry Exploration Environment Analysis、China Geology、岩石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中国地质等期刊审稿人。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地学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SCI论文9篇,出版专著1部、合作出版专著3部,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中科院先导性战略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5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R2)、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R5)、河北省青年地质科技二等奖1项(R1)、山东省地矿局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R3)、山东省地矿局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R2)、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R2)、河北地质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R1)、河北地质大学第三届李廷栋青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十大优秀地质成果奖(R4)。荣获共青团河北省委新时代冀青之星典型人物、河北地质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李杰同志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理论认识水平,在思想上政治和行动上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在忠诚担当中践行共产党员的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以及为集体和社会的服务工作中去。李杰同志长期奋战在野外地质、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线,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参加工作十多年来,曾先后在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和河北地质大学工作,在山东、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区和苏丹等国家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和金矿勘查,找到了多处金矿床。受“英雄地质队”精神的激励和河北地质大学“仰山慕水”育人文化精神的浸润,始终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为国家寻找矿藏,曾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走出去”深入非洲北部大漠寻找金矿,也曾响应“警地共建、联创齐争”的国家号召,被学校派往武警黄金部队进行技术帮带,还曾远赴西太平洋参加中国大洋第54航次科考。

联创齐争,投身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为响应国土资源部、武警黄金指挥部联合开展的“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找矿突破”的“联创齐争”活动,2015年4月,河北地质大学选派李杰以“警地联合”技术帮带专家的身份,赴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对武警黄金部队第二支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帮带工作。

区域地质调查需要大量的野外工作,以查清地质矿产概况为主要目的,是地质勘查工作中最艰苦、最具探索性的一项工作。李杰同志积极投身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充分展现了地质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专业优势,有效弥补了部队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带队指导的努尔盖等4幅1∶ 5万矿产调查报告均获得优秀。

阿拉善右旗荒漠戈壁无人区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工作条件极为艰苦,李杰和武警官兵同甘共苦,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顽强意志。区调工作需要大量的野外路线调查,必须要查清每一个调查点,一天徒步走二三十公里是家常便饭,每天都需要早出晚归,有时候甚至会到夜晚才能归队。野外路线很多是寸草不生的陡峭崖壁,受物理风化作用影响岩石破碎严重,在爬山的时候随时会有碎石落下。“有一次,越野车在无人区陷进流沙里了,连挖带推折腾了半天才开出来,回到驻地已经是深夜了”李杰回忆道。面对困难,李杰总能乐观面对, 他说“虽然条件艰苦,有时候还很危险,但想到能为祖国找到矿,个人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点石成金,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上找矿结硕果

地质工作探索性和实践性强、成果周期长,需要知识和经验的长期积累,更需要地质科技工作者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艰辛。多年的勤学不辍和执着追求,打造了李杰找矿勘查的硬本领。

2012年12月,是李杰第六次来到非洲,他和山东地质六队的同事在苏丹北部开展金矿找矿工作已有四年了。在红海边、尼罗河畔、利比亚沙漠边缘都留下了他们的找矿足迹。烈日狂风、高温酷暑、动荡的局势是每天一睁开眼就得面对的现实,每天的野外路线都由荷枪实弹的苏丹军人跟随以确保安全。在恶劣的环境中和缺乏地质资料的情况下,李杰带领技术团队实现了在国外陌生区域的找矿突破,先后在苏丹北部21区、16区发现了多处中、小型金矿床,为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那段艰苦的岁月,李杰在野外营区的集装箱板房上写下了一首小诗:“极目四顾沙遮眼,人生无处不苏丹!风光华年险峰伴,笃信功成唯登攀。”

也许这就是地质人的执念和情怀吧!

理论技术创新实现深部和隐伏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重大突破

李杰和团队瞄准国家紧缺的战略矿产资源,系统研究了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胶东金矿集区的成矿作用及成矿机制,提出胶东地区早白垩世金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精确厘定了胶东金及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指出胶东金矿与早白垩世幔源岩浆活动所引起的流体活化密切相关,创新和集成了“成矿理论、深部探测、三维勘查、示范应用”全链条矿产资源勘查理论技术与应用体系,取得了重大理论技术创新和突出的找矿成果。相关成果在地学主流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出版了专著、获批了专利和行业标准、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在全国地勘行业引起广泛热议,总书记在信中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激励着广大地质工作者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积极作为,加强科技攻关,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力量!